新闻动态
小米汽车 7 月交付量突破 3 万台: 新势力“狂飙”背后的三重密码
汽车科技 I 渝码科技
8 月 1 日,雷军在微博写下,“2025年7月,小米汽车交付量超过 3 万台,感谢大家的选择与支持”的简短宣言。
这条消息迅速引爆车圈,小米汽车7月交付量首次突破 3 万台,环比增长 20%,同比激增200%,创下新势力品牌单月交付增速记录。
从 2024 年 7 月的 1 万台到如今的 3 万台,小米用 12 个月完成了从“追赶者”到“领跑者”的惊险一跃。
YU7的“3分钟奇迹”:订单与产能的双重爆发
7月6日,小米首款豪华高性能 SUV YU7 启动全国交付,上市发布会上“3分钟订单30万台”的盛况,被业内视为“特斯拉 Model Y 之后最疯狂的预售场景”。
这款搭载 800V 高压平台、CLTC续航800公里的车型,将小米擅长的“参数碾压”策略发挥到极致:零百加速3.2秒、全系标配激光雷达、座舱芯片采用第三代高通骁龙8。
“YU7 的订单结构由‘哑铃型’向‘金字塔型’过渡”:上市初期高配爆单,理性期后低配成为走量主力;标准版占比预计将升至 62%,Max 版则降至13%。
为消化订单,小米汽车现有年设计产能 15 万辆亦庄一期工厂,目前安排 SU7 与YU7共用产线,设备连轴转逼近极限产能 2.4 万辆。
而同样年设计产能 15 万辆的二期工厂,已于7月初开始试生产,官方计划在7月底全面投产并进入产能爬坡阶段,预计8月逐步释放产能。
此外,小米内部给出的 YU7 2025 年全年排产区间是14-18.5万辆,能否冲到上限取决于二期工厂爬坡速度(8-12月能否把月产能拉到1.5-2万辆)以及供应链(空气悬架、电池)与新增工人的到位节奏。
渠道下沉的“小米速度”:352家门店的毛细血管战争
交付量飙升的背后,是渠道网络的极速扩张。
7月小米新增18家门店,全国总数达352家,覆盖97座城市;意味着平均每5天就有1家新店开业。
从一线核心商圈到五线县级广场,小米把“手机级渠道复制力”搬到了汽车赛道;小米汽车“七月开店潮”,18城同日启动,352家全国拼图完成最后冲刺。
更激进的是8月计划:小米将在包头、清远等重点城市再开 18 家门店,并试点“销交服一体”的直营卫星店模式。
正如雷军在内部信中所言:“渠道不是成本中心,而是数据入口,每个进店用户的行为轨迹,都在反哺我们的C2B柔性生产。”
35万台年目标倒计时:产能与口碑的终极考验
截止7月底,小米汽车累计交付已突破30万台(上市15个月),距离35万台年目标仅剩18万台缺口。
意味着,未来5个月需月均交付3.6万台,对当前产能而言并非难事,真正的挑战在于口碑发酵。
在小米汽车APP社区,YU7车主自发组织的“极客改装大赛”吸引了1.2万条UGC内容;而第三方平台投诉率数据显示,小米7月投诉量环比下降30%,主要集中在OTA升级节奏和充电桩兼容性问题。
“我们正在将手机系统的迭代速度移植到汽车。”小米汽车软件负责人透露,8月将推送基于AI大模型的座舱3.0系统,支持方言识别和车家互联场景引擎。
从手机到汽车,小米再次验证了其“爆款公式”:极致参数+极致效率+极致生态。
3万台交付只是序章——当YU7开始穿梭在97座城市的街头,小米真正要回答的问题是:在35万台之后,它能否成为第一个年销破百万的新势力?
答案或许藏在亦庄工厂那条每分钟下线1.35台车的生产线上,也藏在每个车主用小米手机解锁车门的瞬间。
上一篇:上海良信电器申请一种接触器的切换装置和接触器专利, 降低电子器件数量保证产品可靠工作
下一篇:没有了